EP66 佛法和「原子習慣」的對話:微小轉廣大的四個原則(下)


2022/12/3

想要奮發向上、扭轉人生,卻不知從哪裡起頭,或是行動後只換來挫折無數。
道理我都知道,最後卻做不到,你是否也經歷過相似的困境呢?

千萬別灰心~
《原子習慣》告訴我們培養習慣的四個步驟,讓行動能輕鬆開始、持續累積,從此不再「知易行難」。

想讓好習慣輕鬆「微小轉廣大」嗎?
這一集,由見勛法師繼續與大家分享「佛法和原子習慣的對話」:習慣就像騎腳踏車,踩動了接著就能輕鬆前進啦!

#EP65 佛法和「原子習慣」的對話:微小轉廣大的四個原則(上)

◆ 劃重點

  1. 佛法中的「四正勤」就是四項要努力修習的項目:「已生惡法為除斷,未生惡法不令生,未生善法為生,已生善法為增長。」
  2. 借用「原子習慣」提出的四大要點:提示、渴望、回應、和獎賞,來看看養成習慣的四個步驟,可以如何應用在我們的修行功課上。

      讓提示顯而易見:
      使用明顯的提示 讓自己記得重複某種行為,而養成習慣。例如:佛教徒帶著一串念珠,不是為了好看,也不是保平安,而是要提醒隨時隨地念佛。
      除了用外在具體東西作提示外,還可用心理的「執行意向」來提示,也就是寫下「養成習慣的行動計畫公式」:我會於某個〔時間〕,在特定的〔地點〕進行某種〔行為〕。這也是道場早課、晚課、和過堂,所謂五堂功課的設計原理。
      此外,作者再附贈一個可以好事連連的「習慣堆疊」,讓好習慣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首先找出一個每天一定會作、已經建立好的習慣,然後在這個慣常的行為,緊接著作想要培養的習慣。比如,早上起床、盥洗後,「口氣清新,好誦經」,緊接著就去作早課。這個習慣堆疊,對很難一定在幾點鐘做什麼事的人,就很有幫助了!
    1. 讓習慣有吸引力:
      利用誘因、動機,來重複一樣的行為。將想培養的習慣和有愉悅感的預期、渴望做連結,行動力就會加強了。
      佛陀也是用這種方式來鼓勵人們修行的。在中阿含的《願經》,佛陀教比丘說:可以發各種不同的願望來激勵自己持戒和修習止觀,這些願望從日常生活的飲食具足、家族親友平安,到成就四禪八定,乃至證得阿羅漢解脫都有喔!為了讓修行、實踐道德有吸引力,經典提供了各種不同的利益和快樂,鼓勵我們去追求,從粗淺的到高超的都有。歸納起來有三種樂:眼前的現世樂、遙遠的後世樂,還有超越現世、後世,真正究竟超凡的解脫樂。
    2. 讓行動輕而易舉,搭配「最小努力原則」:
      換句話說,不要把學佛修行想得太困難,先培養起每天作定課的習慣。那怎麼做到養成作定課的習慣呢?我們要繼續拆解到最基本、最開始、最簡單的行動,也就是作者稱之為「原子」單位的行動。比如說,您的定課是誦經,那麼就跟自己說,我每天什麼時候一定要去「拿起經本」!用最小努力原則,讓行動輕而易舉,一旦打破靜摩擦力後,後面繼續行動的阻力就變小了,當動者恆動,持續滾起複利來了,見無量佛、甚至是成佛,都有可能了。
    3. 讓獎賞令人滿足:
      要讓每次行動後,都能馬上有正向的回饋。在行動後的獎賞,最好是實際發生、並且立即有感。例如:念戒功德和念布施功德,就是每天自己肯定自己受持戒法和行佈施的功德,作為持戒和佈施功課的自我獎賞。因為肯定自己的善業而升起歡喜心,這歡喜心又立即帶來讓人舒適平和的身心狀況,成為讓人滿足的獎賞,而有一個良性循環。

    4. 透過佛法和「原子習慣」這本書的對話,我們更可以清楚了解,佛法講業,不是那種被誤解的「代替宇宙懲罰你」的那種業力,佛法講業力,一方面要我們謹慎自己的行為作用力是會累積而且是複利率的加倍奉還,另一方面是更積極的,要鼓勵我們去行動,讓善法、善行從微小轉為增長廣大、究竟圓滿。

聽眾回饋

黃小姐:
再次感恩~感謝見勛法師繼續分享了「佛法和原子習慣的對話」。
「習慣就像騎腳踏車」踩動了接著就能輕鬆前進。聆聽養成習慣的四個步驟,更明白「成功的人找方法」千萬不要預設立場認為好習慣養成很難、成佛境界很困難,而不踏出第一步,有了這四個方法,讓自己學佛路上更有信心了!

許小姐:
日常良好的行為,變成好的習慣,進而成為自己良好的習性,成為人生中修持的一大資糧。感恩見勛法師的分享、講解。

陳小姐:
好的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