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P210親近善知識的重要
2025/9/20
佛教中有「隨重、隨習、隨念」往生的說法:
「隨重」是隨著一生中最重大的善業或惡業;
「隨習」是跟隨我們長期累積的習性;
「隨念」則是依著臨終那一念所憶起的善行或惡行。
經典裡有個形象的比喻:牛欄裡關著許多牛,當門打開時,哪隻會先跑出來?
最強壯的牛會第一個衝出來,這就是「隨重」;接著,那隻常常在門口走動的牛也跟著出來,這是「隨習」;最後,剛好站在門邊的牛也走了出來,那就是「隨念」。
所以,臨命終時,哪一念最強,將會牽引我們的去向。
本集〈來點香光〉,圓學法師提醒我們:修行,就是在訓練心念的覺醒。一念可成佛,一念亦能墮落,所謂「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當我們的心能放下貪欲,遠離瞋恨,培養慈悲與智慧,命運自然隨之轉變,福分也會逐步增長。
邀請您收聽本集〈來點香光〉,讓我們一起學習安住心念,培養清淨與自在,共同在生命的旅程中累積智慧與福德。
◆ 劃重點
- 我們的精神體一旦離開了肉體,杳杳冥冥中,只一念的瞬間,像是做夢一樣,就投胎到業識所執取的地方去了。說到底,修行就是修這個靈性的覺醒。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乃至一念也可墜入畜生道。
-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的內心貪什麼,你便進入什麼境界。
- 能夠「悟」得這一念心的微妙與危險,道人沒有不精進勤懇的。同時,真正開悟生命真相的人,必然會永遠記得「珍惜」和「感恩」。當我們提起正念,把渾渾噩噩的心換成覺醒的淨念,這就是「回頭是岸」。
- 「回頭是岸」,是什麼「回頭」呢?就是我們思想、見解、心念要能回頭,不要被外境那些跟解脫無關的事迷惑去了。回頭,就不會沈淪;回頭,就能安全靠「岸」。這個「岸」就是淨土,就是我們思想、見解、心念上的淨土。
- 智慧來自懺悔業障和積累福報。沒有福報,不奉獻自己,修行路上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