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11向阿彌陀佛學習


2025/9/27

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為法藏比丘,為了拯救一切受苦的眾生,祂在世自在王如來前發下四十八大願,每一願都展現了對眾生深切的慈悲與平等的愛,並立志為眾生建立清淨安樂的理想修行環境—極樂世界。

然而,阿彌陀佛的成就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五劫漫長修行,承受無數挫折與挑戰。修行的障礙,不僅來自外在環境,更來自內心的煩惱與習氣。但法藏比丘憑著堅定的信念和無退轉的悲願,最終跨越一切困難,成就莊嚴的淨土。

本集〈來點香光〉中,圓學法師不僅是介紹阿彌陀佛的故事,更邀請大家將阿彌陀佛的精神化作修行路上的明燈。願每個人也能發下真切的願心,以忍力為根本,培養慈悲,化解煩惱,走向屬於自己的解脫之道。

◆ 劃重點

  1. 發願是修行的起點,也是成就的基礎。然而,發願並非一時衝動,而是來自於深沉的慈悲與對眾生苦難的了解。法藏比丘正是因為深知眾生流轉六道的痛苦,才發四十八大願普度九法界眾生。我們在修行中,也應如阿彌陀佛般,立下長遠的願望。
  2. 對我們現代人而言:『忍辱』是極為寶貴的修行法門。面對生活中的壓力、矛盾和失敗,我們也需要學習阿彌陀佛的精神,培養耐心與毅力,將所有困難視為修行的助緣,以忍辱的心態化解內外障礙。
  3. 阿彌陀佛的『誓願無倦、忍力成就』對於我們這些凡夫來說:是至高的無上榜樣。然而,我們並非遙不可及,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地實踐的精神,就能向他靠近。以下是幾點學習的方向:
    ⑴發願立志:學習阿彌陀佛的慈悲,立下利益眾生的願望。無論願望大小,關鍵在於真誠與持續的努力。
    ⑵培養忍耐:在困難中保持冷靜,學習將逆境視為磨練心性的機會,並不斷提醒自己最初的誓願。
    ⑶持續精進:如阿彌陀佛無量劫的努力,我們也應以長遠的恆心精進修行,克服懶散與怠惰,每天定課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持續不斷。
    ⑷利益眾生:經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是利他行,將自己的努力修學的心得與他人分享,一向專念—即是專稱阿彌陀佛聖號,如此,自他都能沐浴在佛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