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15必讀經典《八大人覺經》5:心無厭足,唯得多求


2025/10/25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時刻——擁有的不少,卻仍覺得「還不夠」?

《八大人覺經》第三覺知提到「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本集的〈來點香光〉,自範法師引用托爾斯泰的經典故事《多少地才夠》,說明無止境的追求,最終只會讓人筋疲力盡,甚至失去生命的意義。真正的富足,不在外在的擁有,而是內心的安穩。

邀請你一起收聽本集〈來點香光〉,也請和我們一起思考:什麼是「少欲」?什麼又是「知足」?
唯有當我們懂得少欲知足,心方能安定,般若智慧的光芒自然能流露出來。讓我們以佛法的智慧,學習放下「不夠」的焦慮,重拾內心的豐盈與自在。

#推薦一起聽
EP196 必讀經典《八大人覺經》1:聖者覺悟的八件事
EP201 必讀經典《八大人覺經》2:世間無常,國土危脆
EP205必讀經典《八大人覺經》3 四大苦空,五蘊無我
EP208必讀經典《八大人覺經》4:什麼是多欲?為什麼欲望太多,反而帶來痛苦?

◆ 劃重點

  1. 「少欲」和「知足」都是在講對欲望的調整,不同之處在於:
    「少欲」是一種向內的功夫,去減少心理那種一直往外抓,一直想要的那種動力。
    「知足」是指對於已經得到的、擁有的,感到心滿意足,是一種對現狀的接受跟欣賞。
  2. 「心無厭足」本身就像一個負面循環的引擎。它不只推動我們去追求、去做那些可能帶來苦果的行為。更可怕的是,這種不滿足感,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欲望被餵養得越來越大,追求的門檻也越來越高,結果就是我們永遠沒辦法真正覺得滿足,永遠都在一種缺東西、一直追的狀態。這本身,就是一種內在的痛苦了。
  3. 菩薩的特質──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首先是「常念知足」,這指的是一種持續的內在覺察與修練。菩薩能夠常常觀照自己的心,保持滿足的狀態,不會無意義地過度渴求或累積。這種知足並非壓制欲望,而是來自對生命本質與欲望真相的理解。
    其次是「安貧守道」,這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第一層是安貧:菩薩的心理能保持安定和平穩,不會因為物質的不足而焦慮、沮喪或動搖。第二層是守道:這裡的「道」,指的就是「八正道」涵蓋了戒、定、慧三無漏學,完成修行整體的實踐。換句話說,菩薩的快樂與安穩,是來自於實踐道,而不是物質的多寡。
  4. 戒定慧三者,以般若智慧為最重要,戒、定是個基礎。少欲又知足,使人減少煩惱、過失,有助於專心修行聖道,般若智慧自然容易成就。相反的,多欲不知足,容易引來過失罪惡,是成就智慧的最大障礙。